【咖啡產區之旅】其實好的「曼特寧」是具有多層次風味的咖啡 https://www.coffeemart.com.tw/blog/5897 你以為「 曼特寧 」就只能喝到苦味嗎?不然, 曼特寧也有微微酸感 曼特寧 咖啡豆出自亞洲印尼的蘇門答臘地區,因此也稱作「蘇門答臘咖啡豆」,風味非常 之濃郁。在台灣,曼特寧也是許多人接觸黑咖啡的起點,這是日本的影響。 曼特寧也是一個分水嶺,很多人一喝就怕,以為曼特寧就是苦苦帶土味的咖啡,但其實是因 為烘焙沒有拿捏以及照顧到細節的關係,真正做得好的曼特寧的苦味要轉化成像是巧克力般 的感覺。你如果不會討厭巧克力,那應該不會太討厭優秀的曼特寧。 但也因為市面上曼特寧常被做得帶苦,才衍生出曼巴這支老派配方。藉著巴西的柔順去軟化 曼特寧的稜角。 真正好的曼特寧咖啡豆遇到懂它特性的烘豆師,是會變得很美妙的!濃濃黑巧克力、甘草與 雪松風味,醇厚煙燻感中透著微微果香,最後被可可般的口感蜂擁沖刷,就像古典樂章一樣 。 咖啡市集撰文來和大家介紹經典的好咖啡:曼特寧 曼特寧的起源 「 曼特寧 」這個名字跟其他咖啡豆很不一樣,他不是產區、地名、港口名,甚至也不是咖 啡品種的名稱(像是耶加雪菲或西達摩就是非洲的一個產區名)。這個名字只不過是印尼曼 代寧(Mandheling)民族的音誤。為什麼這支民族會跟咖啡扯上關係呢?其實背後有一段歪 打正著的有趣故事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本佔領了印尼,其中有一名日本軍人在某間咖啡店喝到無比好喝 的咖啡,他立刻詢問店主這杯咖啡的名稱,但由於語言隔閡,店老闆還以為他是在問:「你 是哪裡人?」,所以回答了:「曼代寧族 (Mandheling)」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這名日本軍人回想起在印尼喝過的這支「 曼特寧 」,就從請印尼 掮客替他運了十五公噸 曼特寧 到日本,結果非常受到日本咖啡市場歡迎,於是曼特寧這個 名字,就這樣流傳至今。(這位掮客造就了今日印尼咖啡界赫赫有名的普旺尼咖啡公司 Pwa ni Coffee Company ,簡稱 PWN ,也是黃金曼特寧的商標所有者) 風味特色 多數人對曼特寧咖啡的風味印象是青草,也有人說那是土味 (泥土的味道)。但其實做得好 的曼特寧應該要把那樣的厚實味道透過烘焙轉化成雪松、巧克力感,只留下一抹藥草,才是 最平衡的好風味。 另外,透過不同的烘焙手法的演繹,曼特寧還會帶出可可果實般的豐富滋味,或是一點果乾 、特殊木質調(不只是雪松喔)的感覺。有時也會帶一點點燒仙草的滋味在裡頭。 整體來說曼特寧是非常厚實濃郁的風格,深受日本人喜愛。 但這些風味是怎麼來的呢? 曼特寧和其他咖啡相比非常不一樣的風味的原因有幾種說法。 其一是蘇門答臘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地方,像是丁香、胡椒、荳蔻等香料,在蘇門答臘隨處可 見,而曼特寧咖啡豆與這些香料相伴,也難免會沾了一些香氣。 其二認為曼特寧的獨特風味主要與蘇門答臘的環境(氣候+土質)、當地品種還有特殊的三 階段乾燥後製方式來處理咖啡豆有關。 傳統後製——溼刨法 蘇門答臘由於地形起伏大,不利水資源儲存,每一滴水都是彌足珍貴的,因此咖啡豆最初多 是日曬為主。不過日曬品質不穩,於是改成類似巴西的去果皮日曬法。但由於巴西和印尼的 氣候不同(印尼其實很常下西北雨那種強驟雨),反而會讓帶殼豆發霉,整批報銷。 於是農民想出了另一個辦法。由於能日曬的時間不穩定,乾脆咖啡採收下來先曬幾小時,水 分很高的時候,農民就把櫻桃拿去開腸剖肚,把處理到一半的咖啡帶殼豆就這樣直接賣給了 後製處理廠,同時也因為含水高比較重,所以可以賣比較好的價格。 處理廠收到咖啡豆再找適合的時間做完日曬乾燥。但因為前段曬過了,所以第二段日曬可以 大幅縮短到 2~4天 。這個後製方法後來被稱為溼刨法 (Wet Hulling)。 熟悉精品咖啡的朋友都知道後製處理會對咖啡風味造成很大的影響,這樣的溼刨處理法會大 大降低咖啡豆中的果酸,同時也增加許多木質調、藥草、焦糖感。 不過這個處理法的缺點是會讓瑕疵豆變很多,需要大量人力多次剔除瑕疵豆,所以你可以常 常看到高級的曼特寧經常強調三次以上手挑的標示。 我們和不同烘豆師合作過很多不同微批次的曼特寧。我們認為好的曼特寧咖啡不會有不舒適 的苦味,而是層次豐富又厚實的巧克力、木質、草本、雪松和一點煙燻感,那樣的醇厚滋味 像是成熟又穩重的帥大叔,這才是曼特寧的迷人之處。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-web.org.tw), 來自: 223.141.77.7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ptt-web.org.tw/Marginalman/M.1700615404.A.3F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