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 【揭露文】「120毫米時雨量」背後的真相:水利話術掩蓋了誰的責任? 近日某地區突發積淹水事件,水利局在回應記者詢問時指出:「根據氣象資料,該區域最大 10分鐘降雨量達20毫米,換算時雨量為120毫米,遠超過排水系統設計標準(75.4毫米/小 時)。」 乍聽之下彷彿系統已全力以赴、無法應對這場天災,但若進一步檢視細節,卻會發現這是一 場典型的「技術性推託」。 --- 揭露一:120毫米只是換算值,實際雨量並未超標 所謂「120毫米/小時」其實是將10分鐘降雨量20毫米換算成的時雨量(即:20 ÷ 10 × 6 0),是一種模擬降雨強度的算法,並非實際一小時的總降雨。 事實上,水利局自述當時「1小時累積雨量為67.5毫米」,根本未超過系統設計的75.4毫米 /小時保護標準。那為何仍發生積淹水? --- 揭露二:話術遮蓋設計缺口與都市韌性不足 以短時間極端值來合理化積水,雖有技術依據,卻忽略了以下幾點: 1. 設計應預留極端氣候餘裕:當前極端氣候頻繁,設計標準應因應提升。若一場10分鐘強 降雨就癱瘓排水,代表系統本就缺乏韌性。 2. 都市排水規劃滯後:許多老舊社區或易淹地區仍沿用數十年前的管網設計,根本無法應 對近年頻繁發生的突發暴雨。 3. 事後甩鍋容易,事前強化困難:以換算數字為擋箭牌,是在規避責任,卻無助於防災體 系的根本進化。 --- 結語:人民要的不是話術,是務實改革 民眾不關心10分鐘換算出多少毫米的雨量,也不熟悉水文工程術語。他們只想知道:為什麼 家門口會積水?為什麼多年來不改善?為什麼下一場雨,還是可能淹? 我們需要的,不是官僚語言包裝下的「技術災難」,而是面對氣候變遷的具體行動。 否則,下一次積水事件發生時,官員仍會說: 「只是瞬間雨勢太大,系統已經盡力。」 --- 作者備註:本文旨在喚起社會對極端氣候下城市排水設計與治理責任的關注,願更多 人能看穿數字背後的語言包裝,要求真正的改變。 --- -- ※ 發信站: 批踢踢實業坊(ptt-web.org.tw), 來自: 118.232.160.215 (臺灣) ※ 文章網址: https://ptt-web.org.tw/HatePolitics/M.1751735027.A.12A
yoyodiy: 高雄不意外 水溝挖出一堆小草 125.224.112.50 07/06 01:05
googlexxxx: http://i.imgur.com/25TQMmP.jpg118.232.160.215 07/06 01:07
bread220: 小草不喜歡高雄好嗎 49.216.22.128 07/06 01:07
bruce2248: 他們攻擊高雄時都不敢提數據 回力鏢打 114.24.91.155 07/06 01:08
bruce2248: 到自己就趕緊換算詭辯硬拗 卡提諾出來 114.24.91.155 07/06 01:08
piggyoil: 是這個包養平台 114.24.91.155 07/06 01:08
bruce2248: 的都那麼怕數據嗎? 114.24.91.155 07/06 01:08
lordray1: 小草不意外,反關高雄。4%真的太痛了 101.8.226.85 07/06 01:08
q2825842: 藍白網軍就愛打自己臉。去年颱風剛要酸 218.173.18.114 07/06 01:10
q2825842: 高雄有出現淹水,結果新北市出現老夫婦 218.173.18.114 07/06 01:10
q2825842: 被沖走的悲劇,網軍馬上裝傻裝沒這回事 218.173.18.114 07/06 01:10
TwixBar: 交男友跟包養有什麼差別 218.173.18.114 07/06 01:10
forb9823018: push 220.141.28.72 07/06 01:27
sd09090: 好專業 1.160.65.115 07/06 01:47